近期,一部民俗研究方面的书籍《家园何处寻——古代泽州文化与社会》在晋城文化界引起较大的反响。这部书的作者是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宣教科科长岳莉培。
从一名小学教师到一名博物馆讲解员,再到走上领导岗位,又从领导岗位转型为历史文化研究员,熟悉岳莉培的人都为她的进步赞叹。岳莉培说,“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家园何处寻》从找寻到出版
“巴公的闺女,大阳的媳妇。”岳莉培总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家园何处寻——古代泽州文化与社会》这部书的写作,正是从“走进大阳”起步的,是这份对家乡情怀的支撑让她在懵懵懂懂中完成了八篇系列文章。
在写作文章过程中,岳莉培被晋城文化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一路走了下来,转眼就是三年。她是越走越远,越钻研越深、越着魔、越带劲儿,从“小泽州”(泽州县)到“大泽州”(晋城市),一边学习一边进步,一个一个系列整理出来,于是产生了结集成册分享出去的想法。这本书有幸得到晋城市委宣传部—年度晋城市重点文艺项目扶持,这个奖励也更加坚定了她出版的信心。之所以起名为“家园何处寻”,大概是她在书中用文字引导着读者寻找心灵的家园吧。
这部书封面设计素雅精致,简约中透着大气,内页排版图文并茂,排版宽松,读起来不压抑。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讲晋城地区的民间信仰,涵盖了晋城地区主要的民俗信仰,从东岳、玉皇、土地、济渎、蜡帝,到女娲、炎帝、舜帝、汤帝,再到二仙、卫公、蔺相如、二郎神等等;最后一章写的是大阳古镇的内容。阅读本书,可以全面了解晋城的民俗信仰状况。而且每一篇文章开头部分都是引经据典的考证,考证靠的是自己的亲身探访,而不是人云亦云,很客观、很实在,表现出一种学者风范,并且对所述信仰的产生和发生的变化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以本地的实例进行印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篇的最后一段,几乎写的都是她自己的感悟。这一小部分文字虽短,却是她在探寻、著述过程中的思考,是对信仰的理解和重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平台成就人生,我热爱博物馆讲解工作,也感谢矿区对我的培养。”
作为一名矿区子弟,到博物馆工作之前,岳莉培曾是古矿小学一名教师。当时矿区效益很好,经常会搞一些文化活动,期间她多次参加矿区举办的演讲、朗诵比赛,而且参赛的所有稿子都是自己写,有时候为了一篇稿子,她会夜以继日地打磨,这些活动为她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写作的机会。
年底,晋城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她根据自身特长报考了讲解员岗位,并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录取,正式成为一名文博工作者。就是这次工作变动,为她开启了更加精彩的人生。
晋城博物馆为她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她热爱讲解,如饥似渴地学习文物知识,丰富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认真完成日常讲解工作的同时,她不放弃任何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年在“晋城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中荣获一等奖。之后,她多次为各类会议提供随车讲解:年为“全国青联会议”提供随车讲解;年为“全国新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提供随车讲解等。一次又一次的讲解工作,大大提升了岳莉培的素质,逐渐有了一些知名度。
年8月,晋城市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从全市范围内选拔答辩手,岳莉培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同年11月,代表晋城市赴阿联酋奔赴国际赛场,最终她负责的白马寺山项目荣获金奖。获奖归来后,她作为旅游推介员借调至局机关工作。年,因工作需要,她又回到晋城博物馆组建公众宣教科,继续以讲解员和旅游推介员双重身份工作,年底开始担任晋城博物馆副馆长。年底,机关事业单位合并成立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她担任公众宣教科科长,继续从事热爱的讲解宣教工作。
爱上写作的生命历程
“讲解中,最难的不是怎么讲,而是如何回答好观众的提问。”年至年,岳莉培内心十分煎熬,讲解没有突破,事业没有起色,处于人生低谷的她开始用文字来排解心中的苦楚,以写日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于是有了自传体散文集《西窗竹语》。
她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今年(年)三月起,开始在空间写作。开始只是以说说的形式记录一些自己的心情。后来整理成文,发表为日志。写着写着就上了瘾,上瘾的程度接近疯狂。有段时间竟疯狂到难以停笔,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甚至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健康。”同年七月,整理成册,印刷成书,才算了却一番心事。
年至年,岳莉培一直坚持写作,前后写了上百篇小文章,内容大多是心灵鸡汤类的小散文。如今看来,那些青涩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记录着她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必定会产生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年,她开始尝试写一些文博研究类的文章,直到今年5月《家园何处寻——古代泽州文化与社会》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五年时光的打磨。
目前,岳莉培正在进行第三本书《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太岳革命根据地(阳城地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的后期校对整理。这部书是一个省级课题项目的结项汇编,她是课题组长。课题组用一年半时间在阳城调研,下乡调研非常辛苦,后期写作整理也很累,但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年,她带队参加了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组办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村落”暨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田野调查”征文大赛,征文选题《边区根据地红色文化记忆——以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创建地中寺村为例》就是在这个课题基础上的延伸内容,最终荣获一等奖。
写作是精神的滋养,是灵魂的释放,撰写文博研究类的文章,是与历史交流、同古人对话的过程。这种奇妙的感受,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吧。这些年,岳莉培依托博物馆这个平台,收获了很多。她说,非常感恩社会,感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