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题目中的“素材”是指狭义上的素材,仅指一些外部的图片、元素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特征在于:完成度比较高,如果要自己来生产的话,颇费时间和精力。(其实这也就是图片素材类网站产生的根源)
这篇文字着重于讨论“在单一文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将信息更具吸引力地传达给受众”。
既然说到吸引力,必然不能平淡无奇,在设计上需要加强变化跳动、形式感的表现。没错,在上一期文章中曾写道“”厌恶形式感“”,不过这里我们讨论的形式感,除了能够抓人眼球,其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更为合理、贴切,而非“挂羊头卖狗肉”,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形式感(有点绕)。
——————————————————————————————————
下面正文开始!首先是一个大概的纲要,共两大部分:文字和背景。
一.文字图形化+可读性文字辅助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文字作为图形元素来着重设计?欢迎后台留言,下期文末给你们解答,嘿嘿嘿。
文字图形化(将文字作为图形元素着重设计,不要把字看成字,把自己想象成外国人,不认识汉字)的几种方式:
01.肌理
02.位置/大小/形状变化
03.笔画拆分/缺失/替换
04.空间感的营造(投影、渐变、叠加)
二.背景
01.背景几何化(方块、条纹……)
02.肌理
03.空间感
————————————————————————————————————
几个案例
以下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仅供展示,侵删
▲笔画拆分/缺失
虽然页面内容不多,短短三行字,但“少而更好、少即是多”的概念已经在“笔画缺失”的形式感中体现了。
▲笔画拆分/缺失/替换/图形化重组(不要把字看成字)
这张的文字的图形化已经非常强烈了,不仔细看几眼的话,挺难看出背景是什么字的(文字的识别性已经很弱了)。但仔细看看,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对应的是海报右侧的三行小字“ARCHITECTUREINHELSINKY”。
海报的重要信息点位于页面中部,标明了时间、地点、事件,信息传达非常清楚。且这些信息在整个页面中的突出程度还蛮不错的,很好的平衡了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在视觉上吸引人的同时,人们可以较为轻易地抓住画面中识别性比较强的重要展览信息。
设计师即便是在做文字的图形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的逻辑性,他选取了建筑中常见的点、线、面等几何图形,进行一些字母中的替换和大小变化,可见这个建筑展览活动应该是更偏向于现代性和探索性的展览,这又是一层信息传达点。
▲文字图形化/文字部分缺失
远看是个“5”,近看是具体信息“5个英国平面设计师”,大概可以猜测是关于他们的作品、生平等介绍,可能是书籍封面,可能是展览海报,信息传达很清楚,形式感也非常强烈,且有相关性。
整张海报没有废话,如果还要解释为什么是红色和深蓝色,一方面是为了对比强烈,突出主要信息,另一方面可能和这五位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手法有所关联。看似元素很少,但传达内容很多。
好的海报是:远远就能被吸引到,在环境中非常突出;而近距离看,又可以得到明确的信息点。(近距离看时,大的东西就成了背景,反而不会被注意到,不影响受众的视觉流向)
▲文字图形化/肌理
信息点在海报中因强烈的面积对比,而非常突出,易于获取,大面积几何形态的肌理呈现与“印刷主题”强烈相关。
▲大面积肌理/空间感(渐变)
“这是一个展览”,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这么觉得的,主题是“这不是欧洲”,文字信息就挺吸引人的,这不是欧洲,那这是什么呢?会吸引人往这方面去想。
其实如果去掉最上层的金色肌理,会稍显平淡。但刻意的一层遮盖,在不影响信息获取的同时,与主题挂钩,因为“这不是欧洲,我要把他划掉、重新定义欧洲,或者重新解释这是什么”。
这种形式会比在文字上直接叠加肌理效果的形式更出色,更有想法和感染力。
————————————————————————————————————
下面给出一些形式感的表现方法,非设计成品,所以其中并没有信息的传达,但可以作为灵感收集,以便后期有合适的设计主题正好可以匹配到这些形式。(要不然你以为设计师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在二维中创造三维的视觉感受
▲在二维中创造三维的视觉感受
这张应该是有信息的,但是可能仅是书籍内页,具体信息看不清楚。也放上来,作为一种设计形式的表现吧。
▲在二维中创造三维的视觉感受/空间感
这张也有信息,但总的说来形式感大于信息的传递,也放在这一部分,作为不错的形式感借鉴。
▲空间/渐变的另一种点状表现形式,同理你可以把圆形换成其他的几何图形,或者叠加入色彩的变化……
第二部分“背景的形式感案例”详见后期,不过要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话,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几何、肌理、空间来创造更引人注意的视觉形式就可以了,要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上一点点的信息关联,就是一个挺厉害的作品啦。
还是想到上期说的,形式感是用来探索的,不是用来为了形式而形式,不是用来随便套用的,除非做艺术和设计探索。平时玩一玩的话,还是蛮好玩的。
上面列举的一些案例,并不那么接地气。
我想解释下原因:因为形式感更多的是为了探索,走在前沿,重在思考。而在哪些前沿领域会用到更多这样出色的设计形式呢?必然是偏艺术类、偏展览类的海报了。当然这么说并没有否定商业设计的意思,只是若能从前沿的领域中汲取一些灵感,放入更大众化、更接地气的商业设计中,那么这种探索化的东西便不再是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了。
谢谢你看到这里,周四愉快,又可以开心地做周末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