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开始,父母则是孩子理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本文原创:小事大迹。欢迎转载分享。

解读绘本,可以说是父母向孩子解读世界的开始。

之前程宝两岁左右的时候,我给他选绘本或者英语读本,很明显有些他感兴趣,有些不感兴趣。随着他继续成长,他对绘本的兴趣又会发生变化,原来喜欢的可能已经不喜欢了(可能已经过于简单),原来不喜欢的可能变得很喜欢。

前段时间我拿出一本新的绘本,虽然很早就买回来,但是一直没有给他读。我拿着《第五个》这本绘本翻看了几页,有些犹豫,内容讲的是5个小玩具排队看病的,我觉得这本绘本画面可能有点偏阴暗,而且显得很寂静,里面的主角缺胳膊少腿的,表情稍显呆滞和惊恐,总体给人感觉比较阴郁,缺少儿童绘本色彩明亮内容轻快的特点。(如下图)

钱生拿过去看了下,说:“这绘本看着有点吓人,不要读这本了吧。”

程宝听到我们在讨论这个绘本,凑过来看了一下,问我:“妈妈这本是说什么的?”

“是说几医院看病的,你想看么?”我问他。

他从我手上拿过绘本,随意翻看了下,说:“爸爸,这个一点都不吓人啊,不吓人的,我想看这个。”

既然他觉得不吓人,我就给他读呗。

为了不让他因画面的灰暗感到不适,我尽量把故事场景讲解得生动、温暖些。

封面解读

封面图片见上图

宝贝你看,从这个封面你看到了几个小玩具呀?他们是什么小动物你都认得么?妈妈来考考你,你能看出他们都是哪里受伤了么?对,你看,他们都受伤了,现在在候诊室排队等候医生给他们维修呢。你看,他们可能都挺疼的,所以表情都有些难过,是不是呀?

你看,这本书名字叫“第五个”,你看下,排第五个的小玩具是谁啊?哇,对啦,就是这个匹诺曹,它是排在第五个的玩具,他的鼻子坏了需要医生修一修。(同时翻开扉页,如上图)

内页1解读

我们来看看这个候诊室,你看除了小玩具和凳子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东西么?(培养他的细节观察力)噢,你说对啦,这里还有一盏灯。那除了灯,还有别的东西么?(他没再说出别的东西)这里还有一扇门,你看门缝底下还有点光透出来,你猜这扇门里面都有谁啊?妈妈想里面应该是医生的办公室,是给病人看病的地方。哇,你看企鹅站起来了,医生应该是叫号了,他在叫“下一位。”所以准备轮到企鹅进去看病啦!

内页2解读

哇你看,门开了,小熊手和眼睛都治好了,他好开心呢,手舞足蹈地走出来了。现在只剩下青蛙和匹诺曹了哦,只剩下第四个和第五个玩具啦!(儿子这时候也用很开心的语调说:“你看小熊好开心呢~”)妈妈想青蛙和匹诺曹应该也很激动吧,因为快轮到他们看病啦!

内页3解读

宝贝,你看终于轮到第五个玩具啦!所有的凳子都空了,大家都被医生给治好了呢。你看,匹诺曹把他的帽子摘下了,他是给医生打招呼呢。(这时儿子抓住我的手,让我翻回上一页:“妈妈我看下匹诺曹刚才是带帽子的么?”)你看,他刚才是带着帽子的吧?他现在把帽子拿下来给医生致敬打招呼呢。

内页4解读

哇宝贝,你看我们终于看到医生啦!这个医生笑嘻嘻的,还慈祥呢。你看下,哪里有匹诺曹的新鼻子呀?(儿子指着那几个胡萝卜说:“这里有好多呢!”)对呀,医生爷爷把匹诺曹坏了的鼻子取下来,装上好的之后他就治好了,就可以回家啦!

以上只是我摘了几页呈现给大家,我向孩子解读完这本绘本后,儿子一边摆着手一边和他爸肯定地、郑重地说:“爸爸,这本书一点都不吓人的!”而之后他喜爱上了这本书,经常让我和他一起读,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本书所有的字加起来就二十来个吧,全部靠看图理解。)

这个事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的单纯,他们的世界里尚未有黑暗、阴郁、孤寂这些阴郁的联想,而我们成人却有很多这种东西。这注定了成人和儿童看事物的切入点会完全是不一样。就像《第五个》这本绘本,我和钱生就色彩和画风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阴郁和恐惧,而程宝看到的仅仅是图画本身,他并不会产生成人那些无边的消极联想。

在向程宝解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我不是用这种温暖轻快的方式而是用“看到这本书时的第一感觉(阴郁、恐惧)”去解读,那程宝肯定接收到了截然相反的信息,很可能在未来他只要看到灰色调或者类似的情景就产生与阴郁、恐惧的相关联想。如果父母在幼年时期向孩子解读某个事物是吓人的,那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必定对它怀着恐惧。(尤其当这一解读被反复强化后)

所以,向孩子解读绘本以及父母对周遭环境、社会事件、家庭成员行为等等方面的反应和行动,实际上都是在向孩子解读这个世界。

如果父母对周边事物始终怀着开放、友善、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那么就能培养出正向的亲社会的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受“善意归因偏差”的影响,对生活更可能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相反的,如果父母偏向对周边的事物持消极、负面、怀疑及恶意等态度,那孩子很可能在这类父母身上习得“敌意归因偏差”,未来有发展成多疑、消极等性格或问题少年的风险。(如果您想深入理解“敌意归因偏差”、“善意归因偏差”这两个重要概念,请阅读育儿:孩子为何“秒翻脸”?——父母要认识“归因偏差”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理解的映射,养育孩子时,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我的言行、举止给孩子解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父母作为孩子理解世界的窗口,应该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向孩子解读世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