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http://www.kstejiao.com/m/
给大家看一张照片,是去年的深秋我抵达敦煌机场时看到的一壶月亮,那是北方大漠里高挂天边的月亮,而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恰好也与敦煌相关。
中秋过完不久“十一”就到了,这个假期大家出不了远门,孩子能做的兴趣类的活动可能就是看看书、上上网、打打游戏了。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孩子的阅读爱好吧。
首先关于书单的争论,家长最好孩子能够把自己精心搜罗来的书单里的书全部读完。然而孩子却没那么“听话”,不可能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愿去读妈妈喜欢或指定的书,甚至越是妈妈指定的书孩子越不想读。家长有没有遇到过与下面这位妈妈相似的苦恼:
妈妈夜里去洗手间,惊讶地发现孩子房间里的灯竟然还亮着。妈妈推门进去,看到孩子从头到脚全身蒙着被子,正在聚精会神地读《哈利·波特》。
这位妈妈说,自己给孩子买了那么多的书她都不爱看,孩子又不停地让妈妈买书,可她要求买的书无非是一些魔幻小说、童话故事等等,这在妈妈眼里是跟学习没有关系、没有现实意义、没有精神营养的“三无图书”,妈妈很苦恼,如果拒绝孩子又怕打击她的阅读热情。
其实不止这位妈妈,大部分家长最害怕孩子阅读的内容不健康,担心他们沉浸在虚幻的人物故事里,怎能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呢?
然而,读这些虚幻故事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如果我们把这个需要的通路掐断了,它就会去别的地方冒头,比如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与虚幻的人物纠缠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点孩子在阅读中所寻求的“心理需要”。
1.
孩子“万物有灵”的
泛灵心理和魔幻思维
儿童小说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比如,孩子宁愿牺牲睡觉时间也要读完的《哈利·波特》就是西方魔幻小说的代表,作者、英国作家J.K.罗琳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她在书中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的、神奇的魔法世界,虚构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孩子一头扎进了这个虚幻的时空。
至于孩子们为什么爱读魔幻小说、童话故事?我们要从儿童的思维特征说起。
01
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无法区分出生命与非生命体;在他们的认知里,世界上的每个东西都是活的。这便是孩子的“万物有灵”思维,也即“泛灵心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想妈妈时会对着布娃娃讲话;无人陪伴时会和布娃娃玩过家家,就是因为孩子把玩偶看成了有生命的“小伙伴”。
再比如,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带着孩子在院子里赏月,孩子兴奋地对妈妈说:“月亮也在和我们一起走呀!”他从内心认定月亮和人一样会走会跑会跳,是“活”着的。
很多家长已经在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进行家庭早期教育,比如,妈妈告诉孩子不要打玩偶小兔子,小兔子也会痛的,就是将玩偶小兔子“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移情心理,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不过,孩子的“泛灵心理”不会一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成熟、“见多识广”以后,他的泛灵观念的范围也在逐渐缩小。
4~6岁:依然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
6~8岁: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
再大一些: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02
魔幻思维
孩子认知发展的局限让他们产生思维的错觉,相信神话故事的人物、情境都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山那边真的有一群可爱的蓝精灵,圣诞节的礼物当然是圣诞老人给的,生日时许下的愿望一定能变成现实,人即使死了还能再活过来,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魔幻思维”。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魔幻思维,培养他们生活、学习的能力和好习惯。比如,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大象、小猴子、小老虎认真洗澡、好好刷牙的绘本故事,鼓励孩子像小动物一样注意个人卫生、保护牙齿。
随着孩子大脑发育和社会经验积累,他们也会认识到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许下愿望不一定都会实现,但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几年前我问已经上初中的小儿子,你相信有圣诞老人吗?他说,以前信,现在当然不相信。我又问他,那你为何还在平安夜把圣诞袜挂出来呢?他说,我想让你认为我相信,你不觉得这个“谎言”很美好吗?
我很庆幸孩子自小听到、读到的这些“美”的故事,丰富了他的想象和情感,所以他才能在长大后把善意和美好撒播出去。
明天是中秋节,家长带孩子赏月时可以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一说节日祝福的话;还可以告诉孩子,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变成现实了,有三位伟大的航天员在三个月前成功地登上太空,现在已顺利地返回地球家园和家人团圆。
英雄主义思维
随着孩子的认知发展,当幼儿期孩子从魔幻式思维过渡到英雄主义思维的时候,他们又会喜欢一些英雄体裁的魔幻故事了,比如阅读、观看与奥特曼相关的图书和影视。孩子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托在英雄们的身上,然后又把英雄想象成自己。
▲
这是我的小儿子,他跟着我在敦煌的沙漠里行走。我远远地望着他,明白他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03
孩子晚上会怕黑
孩子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会认为绘本故事、影视剧里的怪兽、鬼神也会出现在真实的生活里,因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幻觉,觉得身边充满危险。而且,他们在夜晚的想象力尤其丰富,担心床底下、窗帘后的黑暗处藏着怪兽、坏人,随时随地可能出来伤害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开头案例中的孩子会蒙着被子看《哈利·波特》,书中的魔幻情节让她感到不安但又好奇故事的发展,既想看又害怕看,索性把被子包裹成一个安全的小窝将自己保护起来,有巫婆来了也抓不到我。
所以建议孩子睡前阅读一些情节温暖、节奏平缓、结局积极向上的图书,将孩子的身心调整到放松的状态有助于入眠。
2.
阅读帮助孩子感受历史
走进现实
还有一种儿童小说,不像《哈利·波特》和一些神话传说那样完全魔幻、虚构的情节,而是作者基于历史事实进行想象和虚构,把虚幻的故事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做了一些巧妙的时空穿越和人物嫁接,让孩子不但能在虚幻的故事中找到历史线索,还能在故事外的现实的世界里发现人物和事件所应有的历史根据,这就是为何近年来一些与敦煌、故宫等相关的故事,受到家长和孩子们欢迎。
▲
爱舞蹈的研学小队友,把莫高窟的每一块空地都“翻”遍了,觉得特别满足
我从去年开始也尝试把家庭研学路线与中国大地上具有人文历史的一些地点联系起来,比如敦煌莫高窟,就是希望把孩子的学习从课堂教育延伸到生活里来,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可以真实地触摸到丰富的外部世界。
在旅途中我也建议为孩子准备一些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的书籍,帮助他们在人生早期奠定下对人文历史和艺术的兴趣,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英雄”。
只有当孩子阶段性的“心理需求”得到关怀和满足后,他们才能安下心来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因为这些“应该做”的事的终极目标就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在莫高学堂前与关老师合影,她为我们的研学队员和家长们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内容和项目
▲
探访古迹、制作颜料、绘制壁画泥胚……这些研学内容,给孩子提供了动手实践、近距离感悟历史文化与艺术之美的机会
亲子研学就是我采用主题研学的框架,为家长和孩子特别量身定制的内容,不做学科式的灌输,让孩子在自然而放松的环境里打开思维,从接触到接纳、从思考再到内化,经过一系列这样的主题活动,孩子在潜移默化里改变和成长,这就是改变孩子的“第三种力量”。
3.
足够吸引力的故事
引导孩子迈出阅读的第一步
虽然我最近一直在和大家分享研学的概念,那是因为暑期的活动关系。假期之外,我们身不能动,但是心还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动的。今天我想在最后推荐一套关于敦煌的儿童小说,它是我前边所讲的真实与虚构相融合、历史与现实相映照的小说类型。
在这里我只是带头分享,也希望有家长可以来分享您和孩子的阅读书单和读后感。
《敦煌奇幻旅行记》由现代社会穿越去了敦煌壁画的女孩罗依依,带领读者小朋友走进敦煌壁画,看到人与怪兽共存的神奇世界。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敦煌很远,但是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孩子觉得敦煌的故事犹如哈利·波特经历的故事一样奇幻,充满未知、冒险和希望。只要故事本身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发了好奇心,那么阅读的第一步就已经迈出了。
▲
《敦煌奇幻旅行记》封面和内页
我选摘一段本书作者常怡的创作理念,
她给孩子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敦煌世界?
常怡:《敦煌奇幻旅行记》这套书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历史、传说、人物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冒险故事。13岁的初中女孩罗依依,无意中被神秘人带到了敦煌壁画中,她穿梭在壁画世界的生活场景和神话故事里,和保护她的神兽天马一起,开始了一场迷雾重重的冒险之旅。
我希望能够通过罗依依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千百年来敦煌特有的历史、西域文化,以及各民族古老又奇幻想象力。
同时,我想创造一个和壁画里女性完全不同的形象,勇敢,顽强,善良,不逊于男生的胆识,甚至有点儿鲁莽。而这个形象正好是我们今天的女孩的模样,她就是罗依依。罗依依的出现,改变了敦煌壁画里的故事,形成了新的传说。
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像罗依依那样,勇敢去支配自己的命运,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冷静下来,做一个勇敢而有趣的人。
▲
《敦煌奇幻旅行记》内页插图
好啦,聊完了书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阅读这个主题。在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中,孩子不想读妈妈买的书,但她就是想读《哈利·波特》,妈妈又不能与孩子拧着干,怎么办?
☉首先家长不要怕《哈利·波特》,这本书没有教坏世上的孩子,倒是替父母陪伴了孩子很多时光,让少年记忆变得丰富而具有自我个性。
☉其次,家长最要担心的是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把合理安排时间放到学习的首位,让孩子有能力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然后把学习和闲暇的兴趣时间分配好,这才是我们要尽快带领孩子做的功课。
☉第三,如果父母一定想要孩子读某本书,那么你可以引入“管理”模式。比如,设计一个套餐书单,其中既包括孩子感兴趣的《哈利·波特》,又有妈妈推荐的精选必读书。
阅读不是比赛,走心才是重点。孩子最爱的那本书里边一定有正在影响他的那个世界,家长堵不住,只有和孩子一起走进去,看到他的世界,才能成为孩子心里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