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香港躁动青春时期,科幻现实发达城,而必须通过一个穿着华丽的美少女的冒险来讲述。
这大约就是《13点》最流行的同时代吧,那时的香港,青春最被歌颂,但同时得被控制。电影《莫负青春》七彩阔银幕,青春明星穿搭五颜六色,骑着罗马假日电动车与敞篷车郊外游车河。时代曲唱着“青春,真可爱青春”。
后来电视来了,有剧名叫《青春火花》,再后加《青春热潮》。
年轻人,有人在听摇滚,有人在反叛,但同时没有缺少对生活的憧憬,哪怕是改变自己的打扮。
《13点》作者李惠珍过世,当我去尝试整理一些那80、90年代头看漫画的经历时,竟发现许多人对《13点》的记忆,是那样不踏实。甚至可以说,我连任何一段故事情节都记不起,但仍对它印象深刻,只是因为书中的靓衫,以至小时候也玩过的换衫娃娃纸,它就如那个时代一样,寄托了另一个想像空间。
对,是娃娃。我似乎爱把一切看来会动会演的玩偶,都称为娃娃。有金发的洋娃娃,有超人娃娃。诉诸漫画,变成小人书。印有不同角色人形供交换拍玩的。再后来,电视出现。
很多手工纸其实粗暴简单,把预先设计沿外形剪好的纸质平面衣衫帽鞋,在它角落加上小白色纸勾,让它挂在剪纸人形角色身上,实现可不断更替装扮的玩法。时下讲法,叫DIY,但当时,可简单叫剪纸的一种,自然又令人想到也是记述的70年代香港,在那个年代,还时兴这样的小手工艺。
对,纸剪时代的联想,好大程度给我们重新一次去理解当时香港氛围的机会。前电子化时代,电视虽已面世并开始普及,但翻杂志书刊公仔书,剪下劳作,用手去触摸,去翻揭,去撕折,甚至储起心爱的书页、图形,还是那段慢时光的反照。
不记得《13点》的故事,只记得书中的靓衫,另一个原因,现在回想起来,大抵是作为男孩,其时有更重要的漫画要追看。
如果在一班每周争夺最新一期出版的《小流氓》的学生之间,突然出现一个手执《13点》的男孩,相信那景象也是相当奇怪的。不过,那当然也不妨碍我们去重整《13点》和60~70年代的香港漫画流行风气。
重看个别《13点》的故事、形式与结构,发现它的流行文化意义,有三方面非常值得留意:
首先,从故事结构和人物设定而言,它本质上原来是近似中国传统侠女章回故事,不少评论指出富家女主角锄强扶弱抱打不平,比每一章节中会碰上各式问题的亲朋更有能力化解险情,或是轻易的在争端与比赛中胜出。
她是人群中的侠客,只是披上现代都市感的包装与身份。
而这种侠女式的设定,又在第二重特征中得到加强,那就是她的侠女武功,是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去呈现,那就是她的新时代武器:女性的智慧和各种不同的漂亮服饰,为她建造一个以她为主的新世界及世界观。
她身处的世界发达城是虚拟的,但当中的参照是经推敲的,这是李惠珍建构她作品的江湖。
而千金小姐13点的价值观则是简单乐观的,剧情中没有罪恶,只可能有小小的误会或愚蠢,但总体干净整洁。
这种和60年代末,特别是67暴动前后的社会紧张气氛形成强烈对比。它的纯净架空,倒显示了作为香港创作人的另一种取态,一种通过创作来表达冀盼的动力,或是寻找安全舒适区的愿望。
而说到时代,也该谈到整个《13点》系列的时代意义。
它出现于一个漫画市场主要仍以男性主创垄断的时代,这才使此作有初代“香港少女漫画始祖”的说法。如果回顾一下6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漫画出品,即能发现《13点》的出现是个异数,但又不无时代进程的背景铺垫。
此前,香港本地漫画流行的派别如中国故事(如抗战或传统故事改编),外太空科幻超能力(受日本超人文化和世界的太空开发新闻影响)以及较地道写实的《老夫子》为主。
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找不到有以女性创作及用女性为主角去主导剧情的女性漫画。
一个对年同时期出刊的香港漫画的比较可更为清晰:除了《13点》,当年出版还有《蝙蝠侠》、《乌龙公子》、《大话西游》等等,近乎全为冒险故事。
但不要忘记,在国际文化潮流中,这也是最为激荡的年头。学生运动、女性解放、嬉皮士运动、太空迷幻、新纪元新思潮推陈出新,就算是较保守的外国杂志,都作出新意洋溢的专题,夹杂着布满花枝招展的新女性时装新潮。
李惠珍记述,她在旧杂志摊中翻书,得着各种时装灵感,很快又把这些视觉元素应用到每两周的创作当中。
故此,不要奇怪怀疑,为什么13点的头发不是黑色的(事实上,一般内页作品为黑白,不能说明她的头发颜色,不过在当时环境而言,不把头发涂上黑色,似乎已是另有所指的另类选择),她的洋化,她的紧贴国际时装模特儿的架势,早早在她的灵感源头中得到见证。这角色的个性和时尚是西化的,很大可能原型取于奥黛丽·赫本等女明星美学,但同时又参照了日本少女漫画的大头与长腿笔风。
也是一种对应60年代对自主生活向往的现实诉求,李惠珍作为作者,也作为裁缝师,她在作品和现实中,也是反映了那满街裁缝学校自制衣服的时代风貌。
其实香港年青人文化在70年代初是最朝阳式的需求,40年代至50年代初大批南移香港的新移民,其下一代刚好成为60年代的主流青春受众,躁动的青春亟需寻求寄托与共鸣,这也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初始高峰期,电影、电视、漫画、粤语流行曲正式组成香港自身的文化产业并输出海外,也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世界的成形阶段。
但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主流却是功夫打斗漫画,多得建基于李小龙功夫热潮下,年开始的《小流氓》。
它的创新之处,是创造了一个典型的DC扩展宇宙,角色丰富完整,尤如家谱,正邪对立,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叙事世界。
早于《小流氓》的《13点》也有这样一个延伸宇宙,而且特别之处在于它当中的人物命名,同时体现了非常有特色的粤语谐音和西方名字的融合,例如13点爸爸的名字叫周申银(满身都是钱),母亲叫鲁来娇(老来娇,粤语鲁和老同音),朋友叫迟姗姗、毕图士,非常有港式粤语的谐音幽默感。那时候,也流行千金小姐,百万富翁的说法来形容有钱人。
总得来说,《13点》的世界是一个类似好莱坞+侠女的幻想世界,充满后街男孩《LargerThanLife》的冒险和行头。
例如内容有她的好朋友在太平洋的邮轮旅游途中遇事她要解救(办法是教对方游水),又或者虚拟一个从皇帝码头到总统码头的浴缸渡海比赛,最终发现她胜出的秘诀,是用潜水艇在水下挺着,令到浴缸不至下沉,看来都是非常妙想天开的设计。
这和李惠珍在访问中曾谈到她对异想世界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