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又惹争议了。这次是插图。上次是“WUYIFAN”和“李云迪”。都沸沸扬扬。无论是业内还是坊间,批评声都不小,而且屡屡引起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当事单位的人教社,也态度坚决:一定整改。图说: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来批评声。资料图教材,特别是专供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具有法定性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教社是教育部下属单位,是教材出版的国家级官方机构,所以,人教社的教材也被教育界称之为“统编教材”或“部编教材”。现在全国的70后之前的老同志,别忘了自己都是学部编教材成长起来的。那么,部编教材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被火眼金睛的社会人士发现差错或问题呢?在各种批评声中,有一个应该“划重点”的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无论是这次的“丑图”还是以前的“WUYIFAN”,你看,都不是教材的正文,而几乎都是插图、配图,包括“李云迪成长史”,也属于附属阅读材料。要知道,教材的正文,也称课文,是有严格的报送、审核、复审程序的。国家设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其规格是相当高的,它负责部编教材的审核。各地也有类似的机构,负责审定地方自编教材。而且,教育部门还出台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等行政法规。能进入教材审委会的都是各学科的大咖,他们工作很严谨、很仔细、很负责,所以,正式的课文出现差错,这几十年来鲜有发生。问题来了,作为课文附属的插图、配文,可能就要随意得多,有时也会因教材的再版、修订、纸张色彩的变更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有时,这样的“小变动”可能就不会去惊动审委会的大咖们了。今天把插图里的人物叫“WUYIFAN”,明天一拍脑袋换作“ZHANGYIFAN”,你又能拿他怎样?又如,你说教材内页漫画里的小朋友眼睛小了、面庞颇似“唐氏”、穿着带了星条,明天他立马改成浓眉大眼的英俊少年,这都是出版单位分分钟能做到的事。以前还有个教材,把一个国家的地图印颠倒了,被一位基层教师指出后改过来了。再说这次的插图。美术上的事尤其见仁见智,但这次却激起了“众怒”,可见相关画面的确值得推敲,需要认真倾听各方的批评意见。给孩子的法定教材,给教材的配画,这里必须有个坚定不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孩子是一张白纸,给他们打下什么样的底子,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今后的“三观”。十分有趣的是,也是人教社,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封面,被广大人民群众拍手赞扬。画面中的一家人,已经从二娃悄然变成了三娃。这样的导向是相当有时代感的。对于这次插图惹的麻烦,人教社在回应里说得很有正能量——要“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也就是说,不单是正式的课文,只要是放到孩子面前的教材,从封面到封底,都要体现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功能。王蔚/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