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马戏团》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观看马戏表演的故事。
从一开始的观看,到后来参与其中并挑战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设计精巧的镜面效果,生动地呈现出了热闹、惊险的表演氛围。
小朋友可以体验到与平面图书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乐趣体验来自视觉激发
从展开书页的一刻开始,孩子们的小手里就仿佛举起了放大镜。
在文字理解力不足的情况下,孩子对于童书视觉的传达比成人有着更高的敏感性,画面小角落里的影子、跨页展示的画幅变化、主体远近带来的空间感,都属于孩子易于捕捉到的视觉信号。
所以,在日常的阅读中,如果小儿童们发现新大陆一般指着绘本角落里风马牛不相及的小小点去欢呼,请不要打断,那是他为探索正在举起的火把。
如果一本童书展示的是更为丰富绚彩的世界,哪怕书籍本身没有极强的知识传达、技能提升的用意,也都仍然是开拓想象的启蒙工具。
在选择童书时,“书之乐”也是家长们最不该被遗忘的目的。
在《镜子里的马戏团》中,大象的鼻子成为了滑梯,让男孩在马戏团的幻境中从观赏者变为参与者,笑脸的展开也让小读者们带入角色。
小丑的魔法棒轻轻点击,小男孩的分身们在高空秋千上来回荡漾、在蹦床上起伏弹跳,神态各异,随着远近和高度的展开,在奇幻镜面的双重视野里,阅读的空间感进一步被打开了。
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做到知识增量很多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喜欢玩家里的衣柜门,因为衣柜上的镜子会根据转动的幅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景象。
3D镜面书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光学现象,通过光的折射,反射和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情景。
比如书中马戏团的帐篷,如果只是平铺的话,只能看到半个帐篷而已,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呀?
用不同的角度去尝试,最后她发现把书翻开成90度是最好的视角,因为原本平淡无奇的半个帐篷,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3D立体效果的帐篷。
在读完这本书后,孩子不但学到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我们还依样画葫芦,做了镜面字母书和公主书。
虽然孩子画笔稚嫩,做工粗糙,却让她受益匪浅,做到了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
家长保持童心一岁以下的小朋友,理解能力还比较弱,但这个时候小朋友特别喜欢玩躲猫猫游戏,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翻书角度呈现的画面以及语言、语气来引导小朋友观察学习。
《镜子的马戏团》内页都是镜面设计,当家长朋友们翻开书的封面,立刻可以看到镜中的自己,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非常惊讶的语气引导小朋友观察:“咦,我怎么会在镜子里呢?”
接着变换翻书的角度,镜子里的自己若隐若现,家长朋友们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咦,宝宝去哪里了呢?”
90度阅读呈现画面,家长们放开心陪孩子一起表演。
《3D镜面绘本:镜子里的马戏团》这本书与平常的绘本阅读方式不一样,非常特别的是需要打开书,折页之间成直角90度阅读。
这样阅读不仅书中画面感完整,并且三维立体效果强。
1岁以下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动态的东西,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翻动书页让小朋友看到镜面的效果变化;另一方面家长可以直接模仿表演,小朋友一定会觉得特别有趣好玩,咯咯笑不停。
1岁半以上的小朋友模仿能力强,并且大部分能够独立行走,家长可以引导小朋友一起表演学习,让小朋友有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更好的理解内容以及被书中丰富的表演吸引。
写在最后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玩耍、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思想进行碰撞,因此激活智慧而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