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董珊秦汉铭刻丛考附内页后记

《秦汉铭刻丛考》

作者:董珊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年5月

版次:1版1次

页数:

装帧:繁体横排平装

定价:88.00元

ISBN:-7---9

作者简介

董珊,年生,吉林长春人。年在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科毕业,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年至今,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商周教研室任教。

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兼及青铜器和先秦两汉历史与考古。迄今为止,发表论文约百篇。研究范围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东周题铭、先秦两汉简帛文献和传世文献等。已出版专著有《吴越题铭研究》(科学出版社,年)、《简帛文献考释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内容简介

《秦汉铭刻丛考》一书是作者20多年来研究秦汉铭刻的论文结集,共收录15篇文章。这些论文多数是考证近年新发现的铭刻资料,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武公鼎、秦子姬簋盖、秦伯丧(桑)戈矛、秦子车戈、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西安阎良发现的秦铭刻石,以及汉魏时期的十三年编钟铭文、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铭、乐从堂藏铜马式、景初元年帐构铜等。少数几篇论文讨论石鼓文年代、上郡戈断代、汉画像石榜题所见方音等问题。这些论文大多已发表,此次结集,在图文方面有所增补,重绘和补绘了一批器形与铭文摹本,收录附图、彩版共计幅,许多图片以整版大图付印,有较强的资料性。

封面题签:熊长云

封面图片:石鼓《汧殹》摹本(董珊摹)

封底篆刻:宋新春

目录

“秦文明新探丛书”序/1

春秋秦

秦武公铜器铭文的新发现/3

秦子姬簋盖初探/17

珍秦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27

秦子车戈考释与秦伯丧戈矛再释/47

石鼓文考证/63

战国秦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考/87

读珍秦斋藏秦铜器札记/97

论阳城之战与秦上郡戈的断代/

秦郝氏印箴言款考释/

西安阎良发现秦铭刻石新考/

汉魏

谈十三年编钟铭文中的祕府/

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铭新考/

乐从堂藏铜马式考/

山东画像石榜题所见东汉齐鲁方音/

景初元年帐构铜考/

附录帐构铜题跋摘钞/

附图目录/

后记/

附图目录

秦武公铜器铭文的新发现

图一 秦武公及王姬作造元女媵鼎铭文拓本/14

图二 秦武公及王姬作造元女媵鼎铭文摹本/15

图三 晋公盘最后两段铭文的摹本(管文韬摹)/16

秦子姬簋盖初探

图一 秦子姬簋盖内铭文照片/24

图二 秦子姬簋盖内铭文摹本/25

图三 秦子姬簋盖的盖面照片/26

图四 秦子姬簋盖的盖面摹本/26

珍秦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

图一 秦政伯丧戈(甲)器形照片/39

图二 秦政伯丧戈(乙)器形照片/40

图三 秦政伯丧戈(丙)器形照片/41

图四 秦政伯丧戈(丁)器形照片/42

图五 有司伯丧矛(甲)器形照片/43

图六 有司伯丧矛(乙)器形照片/43

图七 秦政伯丧戈(甲)铭文照片/44

图八 秦政伯丧戈(乙)铭文照片/44

图九 秦政伯丧戈(甲)铭文摹本/45

图十 秦政伯丧戈(乙)铭文摹本/45

图十一 有司伯丧矛(甲)铭文照片/46

图十二 有司伯丧矛(乙)铭文照片/46

图十三 有司伯丧矛(甲)铭文摹本/46

图十四 有司伯丧矛(乙)铭文摹本/46

秦子车戈考释与秦伯丧戈矛再释

图一 甘肃甘谷毛家坪M号墓出土秦子车戈器形照片(《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页,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年)/58

图二 秦子车戈器形与铭文摹本/59

图三 秦政伯丧戈(戊)器形与铭文拓本/60

图四 秦政伯丧戈(戊)器形与铭文摹本/61

图五 秦政伯丧戈(丙)铭文摹本/62

图六 秦政伯丧戈(丁)铭文摹本/62

石鼓文考证

甘肃崇信出土战国秦“卤市”陶文(选自《文物》年第5期93页图二,1;图二,23)/69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考

图一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正面照片/93

图二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背面照片/94

图三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95

图四 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96

读珍秦斋藏秦铜器札记

图一 王八年内史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 十四年匽氏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三 十四年匽氏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四 廿一年相邦冉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五 王廿三年家丞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六 卅二年相邦冉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七 卅二年相邦冉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八 卅二年相邦冉戈柲冒照片与铭文摹本/

图九 元年上郡假守暨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 相邦吕不韦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一 珍秦斋藏少府三戈、高奴戈与其他五件少府戈的器形比较/

图十二 十六年少府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三 廿三年少府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四 少府·戊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五 高奴戈器形与铭文、纹饰摹本/

图十六 河南洛阳宜阳出土少府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七 湖北襄阳王坡M61出土少府戈及镦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八 少府·杏陵·阿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九 少府·工师尹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 少府·杏陵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一 山西太原拣选五年相邦吕不韦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二 山西太原拣选五年相邦吕不韦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三 信宫罍器形照片及铭文摹本/

图二十四 廿一年舌或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五 廿一年舌或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十六 卅一年郑令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论阳城之战与秦上郡戈的断代

图一 朝鲜平壤乐浪郡遗址出土廿五年上郡守厝(?)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二 朝鲜平壤乐浪郡遗址出土廿五年上郡守厝(?)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三 廿七年上郡守趞戈器形与戈内正面铭文拓本与摹本、戈内背面铭文摹本/

图四 安徽潜山公山岗出土廿四年上郡守臧(?)戈(M12∶6)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五 安徽潜山公山岗出土廿四年上郡守臧(?)戈(M12∶6)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六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廿五年上郡守周(?)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七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廿五年上郡守周(?)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八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六年上郡守闲戈正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九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六年上郡守闲戈背面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 山西屯留出土七年上郡守闲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一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六年阳城令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二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周右库戈器形与铭文摹本/

图十三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二号戈器形/

图十四 河南登封八方村出土铜戈的位置示意图(《华夏考古》年第3期,第29页图一)/

秦郝氏印箴言款考释

图一 珍秦斋藏“郝氏”印钤本/

图二 秦“郝氏”印五面文字展开图/

西安阎良发现秦铭刻石新考

图一 西安阎良秦刻石题铭摹本/

图二 秦始皇陵园内出土的石刻铭文/

图三 河南永城保安山二号墓2号甬道塞石刻铭拓本/

图四 河南永城保安山二号墓2号甬道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组塞石剖面示意图/

图五 徐州狮子山汉墓塞石朱书摹本/

图六 徐州狮子山汉墓塞石乙组与羊鬼山汉墓塞石甲组示意图/

谈十三年编钟铭文中的秘府

图一 《铭续》著录的五件十三年编钟/

图二 五件十三年编钟铭文摹本/

图三 徐州东甸子西汉墓出土“秘府”封泥(M1N∶37)/

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铭新考

图一 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铭拓本/

图二 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铭摹本/

乐从堂藏铜马式考

彩版一 乐从堂藏错银铭文青铜相马法式

彩版二 铜马式全体左视图

彩版三 铜马式头部右视图

彩版四 铜马式头部右视图放大

彩版五 铜马式头部前视图

彩版六 铜马式俯视图

图一 铜马式头部右视图摹本/

图二 铜马式头部前视图摹本/

图三 马的骶骨形态/

图四 陕西甘泉出土商代(?)铜马/

图五 陕西眉县出土西周驹尊/

图六 湖北枣阳九连墩M2出土战国楚铜马(M2∶W)/

图七 河北邯郸赵王陵出土三件战国时期赵国铜马/

图八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的左服马/

图九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左服马头部特写/

图十 广西贵县风流岭西汉墓M31出土铜马/

图十一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的漆马俑/

图十二 陕西茂陵出土西汉鎏金铜马/

山东画像石榜题所见东汉齐鲁方音

图一 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孝子申生画像石摹本(邢义田先生摹本,选自邢义田《汉画、汉简、传世文献互证举隅》页,图1.6,《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年)/

图二 孝子申生画像石榜题拓本(《文物》年第12期,第74页图一)/

景初元年帐构铜考

图一 上广构铜一照片与铭文摹本/

图二 上广构铜二(《金石契》角集·三十九~四十三)/

图三 上广构铜二(《积古斋钟鼎款识》十·十七)/

图四 上广构铜二(《金石索》之《金索》三·二百二十九背面)/

图五 上边构铜(《金索三·二百二十九正面)/

图六 上边构铜(《秦汉金文录》四·二三·2)/

图七 下构铜(《秦汉金文录四·二三·3)/

图八 下构铜(《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十三·八十四)/

图九 铜平帐边长构(《宁寿鉴古》十四·十六)/

图十 铜平帐边长构(《张叔未解元所藏金石文字》上册)/

图十一 铜平帐边长构(《秦汉金文录》四·二三·4)/

图十二 铜平帐边长构(《故宫铜器图录》下册上编二一八页图叁伍)/

图十三 两件无铭文的帐构铜(《西清古鉴》三十八·二十二、二十三)/

图十四 “上广”帐构铜两件(《秦汉金文录》四·二二)/

图十五 景初帐顶角的组装模拟图/

图十六 满城汉墓出土帐构铜(1∶4)底座和柱端构件的分解和局部组合图(《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页图一一三∶5;下册图版一一三(CXⅢ)∶1、2)/

图十七 满城汉墓出土帐构铜(1∶)底座、顶角和柱端构件的分解和局部组合图线图(《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页图一一六∶1、2)/

图十八 景初帐架复原图/

图十九 璧翣(据年版《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图版56-7~16)/

部分附图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这本收入《秦文明新探丛书》的论文集,以《秦汉铭刻丛考》为题,又以铭刻的时代划分为春秋秦、战国秦、汉魏,各有五篇。因所论汉、魏铭刻仍属秦系文字,所以,本集收录范围虽然略嫌放宽,但也不算离题太远。

文集中各篇论文的写作年代不一,其跨度约有25年。

最早的是《秦郝氏印箴言款考释》,大约写于年。当时何琳仪先生送我一本年出版的《珍秦斋古印展》,我很快就写了这篇小文。此文有幸在年得到裘锡圭先生的肯定。也因为这篇文章,我结识了珍秦斋主人萧春源先生。因此,这篇小文对我的学术经历有些纪念意义。

最晚的几篇新作,是年写成,大多已经发表,目前只有一篇待刊。

重理旧作,五味杂陈。有一点想法可以记在这里。

在多年的研究和写作中,我总希望既能求得精致,又能管中窥豹。常常以对出土文献文本的新理解作为契机而写作,而写作中又牵扯到史学问题。这虽有生发新问题和新意义的可能,但也经常陷入对文本的勉强说解与穿凿附会。回顾旧作,我仍会记得其中的每一处遗憾:那些未决的问题,牵强的解释,不佳的表述,都重新浮现。因为编文集,我不得不重新面对既有的缺憾,但是仍然难以解决,或进步甚少。解决不了,就会重新陷入焦虑的循环。因此,审视拙作,都是所获甚少,遗憾甚多,距离“精致”甚远,更无“全豹”可言。

究其原因,首先是我的工作习惯与写作习惯都不太好。也有学养有限、努力不够、时间紧迫等理由。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写作心态都不够平和,最后变成不善于藏拙。

最近几年,因为新材料的大量发表,学界的状态有所变化。在出土文献的研究中,需要将文本研究与历史研究分开来看。史学问题经常随着史料的发现有所变动,提出新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修养;而解决文本问题的关键则是材料。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新材料一摆,好的文本解释自然就来;但若没有材料,某些问题谁也想不到。

问题和解释永远是互为因果。因为新材料和新问题的搅动,才有窥豹的可能。新问题不见得马上会有好的解释,但是若无新问题,恐怕比没有新解释还要糟糕。学术研究的常态,就是为老问题寻找新方法和新材料,再不断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在这个没有终点的过程中,若时常想想顾颉刚的自撰联“好大喜功终为怨府,贪多务得哪有闲时”,也许将来读书和写作都会稍加从容和自由。

这次编纂文集,不啻又将我不善藏拙的缺点变成再次献丑。文集在文字与图片方面都略有调整,聊为弥补。

文字方面,主要是:1.《山东汉画像石榜题所见齐鲁方音》,据原稿有所补充。2.《读珍秦斋藏秦铜器札记》之“八、少府戈与高奴戈”一节,补充了两件新材料。3.《景初元年帐构铜考》一篇,补充了附录。其余各篇,均保存原有的观点,但改正了一些明显的笔误。想做而没做的按语和附记,还有不少,这是非常歉意的。

在图片方面的增删替换,不必细数。最近的二十年来,图像处理与传播技术的发达,是推动出土文献研究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技术动力。但是,受限于铭文刻铸技术与锈蚀情况,照像技术也不能完全解决资料问题。我觉得摹本可以为读者提供帮助,仍有其优点。这次整理旧文,我新做了一些摹本,替换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旧图。新摹本也不一定更可信,这是要提醒读者注意的。

文集告竣,首先要感谢史党社先生。因为党社兄的建议和慨允,本集才纳入《秦文明新探丛书》中。没有党社兄的敦促,我不大可能编完这本文集。

感谢澳门珍秦斋萧春源先生。相识20多年以来,萧先生每有获见,常邀我共同研究,给我很多督促。

感谢台北乐从堂曹兴诚先生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读这些旧文常有许多回忆。多年来师友对我有很多的帮助和鼓励,我都铭记在心。

董珊

年5月7日

封面、内页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放大版彩图

放大版彩图

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新书讯息!

微刊小编:酒红卡布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