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佛教博物馆来自古籍志愿者的心灵感

/4/14

自新年伊始,华岩佛教博物馆开展了第一期古籍志愿活动。在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前后共有三十多位志愿者们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之外的空余时间,陆续参与了博物馆的古籍整理普查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著录登记余部古籍。志愿者们选择来到清净幽深的古寺里,聆听着窗外的晨钟暮鼓、虫鸣鸟啼,与尘封已久的古籍面对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收获些怎样的妙趣,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悟呢?我们选录了一部分志愿者的感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心声:拂去一页页岁月的尘埃,沿着蠹虫爬过的痕迹,在这里与熟悉又陌生的文字相遇,偶尔一缕阳光跳跃其上,静默的古书一下子有了温度,恍然之间,就与百年前的读书人目光相交,共阅一字,我自认为这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在文字里也在文字外,互不相认识的我们,以参与整理古籍为名相聚在一起,不经意间,古籍竟又架起了一座座现实中的友情小桥梁。

——潘华

HUAYAN

还记得我整理的第一本古籍是一册清刻本的《三国演义》,捧在手里的纸张被虫蛀过,泛黄抽絮。但正是这不胜一翻的书脊,向我传递着最坚实稳重的归属感。数千年传承的文字,由几百年前的工匠和雕版刻印出来,天头上毛笔小字的批注,是未知年月里,这本书前主人眼中的杨修和孔融。纸张畏五行水火,畏天灾人祸,脆弱而无言,却唯独不惧岁月。它承载着最悠久的历史,最深沉的文化,最生动的情感,历经盛世与战火,如今以残损之身,安静地躺在我的手里。这一刻,保护古籍,传承文化,再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必然是每一个古籍志愿者从血脉中贲发而出的使命感。——徐晶晗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古籍修复可以传承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通过古籍修复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意志。通过做志愿者,串联古今,磨练身心意志,静下心来,用持久耐心,做点有益的事。——韩霜以前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在这里不只是职业,更重要的是做内心喜欢的事情。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像发动机一样提供内心的能量,让你整个人身心愉悦。——宋阳盯着封皮看了好久《重订王凤洲先生纲编会纂》,满眼里都是恭敬,迟迟不敢动手。穿上白围裙,带上白手套,袖套,深吸一口气,再轻轻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页柔软而脆弱,此时连呵气都变得温柔了,生怕再给它带来一点点伤害。黑色的油墨文字端正工整,扉页的书名跟封面一致。再翻开内页,上有斑斑点点的虫蛀。虫洞不仅让文字出现了缺失,还会使得下面几页粘连,用镊子小心揭开,检查是否还有其他损坏,直至每一页都检查完毕。认真记录下书名,版别,出版年代,编纂人,校对人,保存情况,是否有水渍、油渍、污损、缺角、甚至缺页。最后按类目将书籍归类摆放,等待登记造册和修复。这就是我在华岩寺古籍修复中心做古籍善本整理的工作。做完一天的工作,我的感受是除了认真,谨慎,还要带着恭敬,对知识的恭敬,对作者的恭敬,对文物的恭敬,对历史的恭敬。——回甜甜第一次到华岩寺做义工,师兄们都非常和蔼可亲、团结友爱,很快便融入了进去,一天下来远离喧嚣、远离手机,走出大门的一刻觉得内心很是宁静,是很有收获的一天,希望自己在以后生活中也能用心当下,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张婧钰我是一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今年44岁。一个月前由于嗓子疼痛和颈肩肌肉发炎的原因,调整了一下工作,目前在学校的档案室工作。来尝试古籍整理的工作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己觉得古籍的整理和现在的档案整理、存档有些异曲同工的地方,想过来学习一下,希望自己在不能教学的情况下,也能多给社会做一点事情;二是我自己的孩子今年考大学,想学习考古专业和文物保护这方面的知识,我也想在博物馆先体验一下这方面的工作,和她有更多的话题;第三是我想亲近一下佛缘,以此调心养性,做更好的自己吧。——程昌艺我们其实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些志愿者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喜悦,他们有的是重庆各大高校的教师,有的是瓷器鉴定师,有的是企业老总,还有摄影师、设计师、公司行政、档案管理员、在校大学生等等,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但因为对民族文化、对传统古籍的共同热爱,他们相聚在此,收获良多。华岩佛教博物馆也通过第一期的古籍志愿者活动积累了经验,今后还将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展开古籍整理的志愿者活动,希望将古籍保护的知识传播到更多人心中,也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