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持续性的教学内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占据着愈发重要的比例。自秋季新学期开学以来,书店柜台前涌动着为孩子选书的家长,以及自己挑书的中小学生。图文并茂、新奇好看的科普图书,一向是捕获少儿“芳心”的“热门选手”。在趣味中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人们也期待,这份营养能更加“纯净无瑕”。
调查
知识错误不少低级错误真碍眼
不久前,北京农学院硕士研究生雷广元无意间翻看朋友的《我们爱科学》杂志,年6月(下)那一期中,几页关于蜗牛的知识引起了他的兴趣。
受所学专业影响,雷广元有个相对小众的爱好,特别喜欢蜗牛、贝壳,在这方面也研究颇深。而这随手一翻他就发现,介绍珍稀品种糖果蜗牛的内容出现了错误。
在这一页共有上中下三张图片。中部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片配文是,“仔细看,这只是普通的蜗牛壳被涂成了彩色,并不是真正的糖果蜗牛壳,因为糖果蜗牛壳的形状是锥形的。”
事实上,雷广元发现配文中“普通蜗牛壳被涂了色”的表述有误,它们其实就是真正的糖果蜗牛,只不过来自Polymita属,产地只有古巴,故又被称作“古巴糖果蜗牛”。为了进一步证实,他还发来朋友在当地拍的生态照以及收藏的标本图片作为说明。
“平时这些方面的书,我大多是看国外的,因为国内的书错误比较多。”说着,雷广元又翻开一本《世界名贝鉴赏图谱》,其中一页的葡萄巢螺和间布巢螺,以及另外一页的黄双旋蜗牛,栖息地都被描述为“栖于海底草丛中”。而两种螺的栖息地应该是在树干或者石头上,蜗牛的栖息地应该是在树叶枝干上,相当于这三处信息都错了。
除了这种显得有些专业的内容差错,网络上人们晒出的科普书“低级错误”更比比皆是。例如一张《猫科动物》的内页照片中,“动物知识小锦囊”的“知识”写成了“只是”。该网友怒问,“页到页所有‘知识’都写成了‘只是’,这么贵的书,全彩,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地球生命——亿年的进化》一书中,更有“大古代,是指40亿——5亿年前之间13亿年时间”的表述。还有网友晒出孩子正看的一套科普书,其中一本福鳄的配图解说,和另一本中巨沙螽的配图解说一模一样,一看就是复制粘贴的。
质疑
编辑校对挖坑家长“扫雷”成难点
王府井书店三层,一道道弧形线条勾勒出明亮活泼的阅读空间。这一层图书主要面向少年儿童,按年龄段和大致内容划分为幼儿启蒙、少儿百科等多个区域。无论哪个区域,科普书都被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吸引到不少孩子兴致勃勃翻阅着心仪主题。
“小朋友,帮我看看,这个书你喜欢吗?”一位从秦皇岛来京出差的老先生,回程前特意到书店,想给自己的小孙女带上几本书。他拿着一本昆虫翻翻书询问旁边和自己孙女年纪相仿、正津津有味看着“揭秘汽车”的小男孩。
“喜欢!”孩子饶有兴致拨弄了几下书页中的立体昆虫,回答得很干脆。“这书可挺贵。”一旁的孩子妈妈插话,果然,封底价格赫然逼近百元大关。“现在小孩书做得都可精美了,各种立体插图、机关,价格也就上去了。”感慨图书“迷人外表”的同时,这位妈妈表示,选书会看重孩子是否感兴趣,确实不太能够留意到里面的问题。“错别字之类的我还能发现,像他喜欢的车啊、恐龙那些,知识点写错的话,我也看不出来啊!”
对科普书内容错误的识别,是家长们共同的“难点”,也最受争议。有细心网友在微博中晒出《拉鲁斯趣味科学馆》之《神奇的自然》一书,称“一出现鸟名就瞎翻译,前后错误还不对应。”科普作者三蝶纪转发表示,“家长们注意扫雷。随便看了下,单是海鹦就出现了‘大喙海鸭’和‘红嘴鸥’两种翻译,编辑校对都不及格。”
还有家长拍下科普书的内容,向“恐龙博士”邢立达询问,书里介绍巴洛龙又叫迷惑龙,但是《恐龙王国大百科》里说雷龙才是迷惑龙,请问迷惑龙到底是雷龙还是巴洛龙?邢立达回复,巴洛龙是重龙“Barosaurus”的错误翻译,雷龙是“Brontosaurus”,可能都是B开头,作者就错把重龙当作了雷龙。
“这书我家也有”、“中招了”、“小朋友天天带去幼儿园看”……多条类似微博下,都有大量评论。家长们认为,“小孩记东西可清楚了!科普书更应做好编校把关工作。”
建议
杜绝剪刀糨糊科学家应做“元科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敏长期对科普读物保持着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