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依然恋着纸质书

我们为何依然恋着纸质书?我最喜欢收到与赠送的礼物是纸质书,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是有用的,即便不是用来阅读,也可以用来作为阅读的一种召唤。

偶尔瞥到书架上那些未曾翻阅的崭新的书,内心深处不免会略略升腾起愧疚之情,如若是他人赠予之书,则愧疚的对象除却书以外还添了赠书人。是负担,却是甜蜜的负担,纸质书于我来说是人与书,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书情书》

[德]布克哈德·施皮南著

[德]琳娜·霍文图

强朝晖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

爱读书的德国人非常喜欢赠人以书,故而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在《书情书》中特意写了一篇“送礼的书”。

在大多数社交场合,送书都是一件体面事,容不得任何人说三道四。无论是高中毕业还是成人礼,或者是生日派对之类的庆典,当事人从校长、父辈和友人手中得到的礼物通常都是书,而不是毛毯,不是滑板,不是风干肠。

这样的状况着实让地球另一端的我感到万分羡慕,倘若书在本国也成为了流行又体面的礼物,书业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很多。

《书情书》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小书,里面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却全面又扼要地说明了有关纸质书的大部分话题,可以称得上是“纸质书通识”读本。读者会在其中读到许多“书”的影子,也会读到许多“自己”的影子。如在“被批注的书”一文中,作为旧书狂热收藏者的作者,讲述自己为了去掉书页上的“批注”而经历的惨败故事,令人忍俊不禁。我就是一个狂热的“批注”爱好者,第一遍阅读会用铅笔以横线和圈圈在书上做标记,再次阅读会用不同颜色的笔继续标记……不知作者要是看到被我“糟蹋”过的那些书,会作何感想。

《书情书》内页插画“书店”当然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作者对于书店的定义相当精准:

书店的样子看上去很像是图书馆,可它并不是。对书籍来说,书店的角色更像是一处驿站或临时寓所,而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是读者或其他某个地方的书架。

我想借用某品牌矿泉水的广告词来描述一下书店的功能:“我们不生产纸质书,我们只是纸质书的搬运工。”书店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架上的那些书以最快的速度流转出去,从经济角度说,这是书店的生存之道;从社会功能角度说,这是书店的期望,联结人与书、传递思想。作者也提到即便在德国,独立书店也正变得越来越稀少,而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这一理想可以通过阅读去实现的信念,正是提供内容更多元纸质书的独立书店一直试图坚持下去的原因。

我们为何依然恋着纸质书?我们为何依然恋着纸质书呢?为何内容一定要附着于有形的书和纸?我是一个电子书的阅读者,也是一个纸质书的爱好者,对我来说,后者提供了无法取代的触觉与视觉和混合体验,尤其是触觉那个部分。

就拿这本《书情书》来说,去掉塑封后,黑白红三色明快的色调首先就十分赏心悦目,函套使用的纯白纸张摸起来有些涩涩的质感,印刷精细;将书从函套中抽出来,朱红色的封面慢慢增大比例,越来越鲜明温暖,与封面、书脊、封底通身红色配套的深绿色书签带亦是被精心挑选过的,让人感觉到书是很棒的“礼物”;内页排版简洁,字体和字号的选择舒服,窄长开本和轻巧身段可以支持毫不费力的单手阅读。以上这些感受,只有真真切切印刷装订出来的纸质书才能提供给读者。

我没有亲手栽种过一枝会在春天发芽的花,没有亲手编织过一件可以御寒的毛衣,即便如此,也不愿意手指可触碰的对象只能局限于键盘和屏幕,想要在书口处翻开一本书,想要去探究陌生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感悟,想要去触碰更有真实感的东西,想要去拥有更物理性的感受,所以我还恋着纸质书。

《书情书》封面插画除却作者理性又不乏深情的文字,琳娜·霍文创作的插画亦为本书的阅读增添了额外的情趣,尤其是函套上方形的书房图,背景是满坑满谷的书架,一张同样摞着书的沙发位于画面的正中间。

最吸引我的不是画面里的书或者是书房的舒适氛围,而是沙发上那个缺席的阅读者。是什么样的人有幸拥有这样一个被书包围又无人打扰的书房呢?又有多少个微寒的夜,此人裹着沙发上的那张毯子窝着翻书翻到睡意来袭?

《书情书》是一本关于“书情”的书,也是一本写给书的“情书”。每一个爱书人都可以写下自己的“书情书”,在那之前,这本来自德国作家的小书或可暂时替代专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本“未写之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