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错误,这一刻开始爆发。
真有意思,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并不是使用了一年两年,至少也使用了十年以上。
我是一个普通人,在我的记忆里,这部教材登场的年代应该在这个世纪之初,这么久时间都没有人发现,怎么这个时候突然成了焦点?
并且,在这一个焦点形成之后,《新华字典》以及各种读本上的问题也开始集中出现。不是我的这篇文字在搭车,我简直觉得各种相关读物的问题在有意地跟风搭车。在众多网友的加力发酵之下,一场狂风平地而起,大有摧枯拉朽的意思。
我们有理由相信:年秋期,二十多个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省份,数学教材一定会焕然一新。老版本教材一定会走进造纸厂,不会再出来恶心大家。
如果你问我:你作为一线教师,对这套教材的插图怎么看?
我的认识就是:自从本世纪初拿到这么一册教材,我就不觉得这些插图唯美精良,的确非常奇怪,有点类似于我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的内页插图,并且近似于我所理解不了的毕加索绘画风格,每个人物都有那么一点抽象化的倾向。
总之,在我古典审美占据上风的意识里,第一眼就觉得这一册教材不那么赏心悦目,水准确实不高。不过,我也没有往那些什么“私处”、“唐氏综合症患者”、各种特定标志等等其它方面去联想。
当然,必须说,一旦官媒指出这么一些问题,我还是比较赞同的——的确是那么一回事,必须严肃处理!
看来,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插曲
面对教材插图的问题,也有一些网红大咖翻车的情况出现。
或者是这些网红大咖并没有平时表现得那么睿智,有点欺世盗名;或者就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之,他们的表现再一次损害了网红大咖在我心中的权威性。
比如乌合麒麟,这位朋友靠着“投枪”、“匕首”一样的绘画风格崛起,但在最近的教材插画问题面前,却站错了位置,单单强调经费预算问题,为设计师站台,而不去注意这些插图反映的深层意识问题。
再比如洪晃,也在一开始的时候坚持“审美角度不同”的观点,认为“你觉得不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美的”。在意识到问题严重之后,洪晃迅速删除了相关微博,进行道歉。
怎么说呢,我觉得特别好玩:这些大人物们,在某一件事的站位上极其正确,得到山呼海啸一样的称赞,为什么有的时候又表现出极其迟钝的一面呢?
有意思的教材插图,平时被我们奉为圭臬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免不了要面对一些公开课:我讲,别人点评;或者是别人讲,专家评,我在那里听着点评。
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后点评环节,我遇到过学校BOSS的相关评点:数学教材的每一页插图都包蕴了无穷的智慧,是这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作为一名授课老师,完全可以翻拍教材上的插图,把它放到多媒体上,从中挖掘这一课的精义。等等等等。
还有的教研员正襟危坐地告诉我们:“你们看看每一单元的主题图,再看一看课本封面的主题图,这些图画都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涵盖了这本书或者这一章节的所有知识要点,向学生讲清楚了这些主题图,你们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这些在我看来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话,一度被一线老师奉为圭臬,觉得这些人的水平之高难以企及。
言犹在耳,没想到竟然出了这么一桩子事,当真稀奇。
补白
我的立场非常清晰:教材是孩子们接触最多,对孩子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必须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这种插图的严重问题一定不能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