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的中国绘本,还会再流行起来吗

00后看绘本,80、90后看漫画,那么60、70年代的人在看什么呢?答案就是连环画。

如果再提起它的乳名“小人书”,也许很多人都要热泪盈眶了。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街头的书摊、午后的阳光、散放的小人书,就成为了几代人的童年定格。

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砖画,但实际上开启了新流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三国志》。此后,连环画就成为了最受中国人欢迎的书籍类型。民国时代连环画市场诞生了叶浅予、张乐平、王笑呆等名家,以“三毛”、“王先生”为代表的虚构角色,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但由于艺术价值不高且以摆摊的形式售卖,这让连环画在民国时期仍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读物。年后,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连环画的地位才得以迅速提升,但紧接着“反右”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接踵而至,让连环画的高峰时代戛然而止,直到年,因为新画家的成长和中国经济的整体提高,连环画才引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那时中国的总人口不超过8亿,但仅在82年,连环画就出版了8.6亿册,还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

回首连环画跌宕起伏的三十年,它有过没落,也有兴起,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也受过至高的荣誉,更有一批一批的画家前仆后继投身于这种艺术形式中。但是为何到如今,中国的连环画却不能像日本漫画和美式漫画那样流传下来?甚至也不能像儿童绘本一样代代相传?有人归结于是因为连环画的艺术价值过低。但就笔者看来并非完全如此,甚至画连环画的人中不乏很多艺术大家。

丰子恺

作为“网红画家”的鼻祖,相信大多数人对丰子恺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年7月,丰子恺在《我们的七月》上发表了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得到当时《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的赏识,他评价这幅画是“诗意的仙境”。年5月,《文学周报》开始刊登丰子恺漫画,并在画旁写上了四个字“子恺漫画”,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漫画,丰子恺也成为了中国漫画出版的第一人。

丰子恺的漫画以诙谐、幽默或以充满淡淡的愁绪和暖暖的温情为主,寥寥数笔勾勒世间百态,饱含真、善、美的人间情味。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丰子恺的画给很多的普通人都带来了宁静、温暖和美好,受到了民众普遍的欢迎。

但鲜少有人知道在漫画之外,丰子恺也画过连环画。年,他根据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创作了连环画《漫画阿Q正传》,漫画阿Q的诞生,使鲁迅小说中的阿Q从抽象的文字译化成具象的图画,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几乎成为以后各种视觉艺术塑造阿Q的标准形象。

年他又将鲁迅的《祝福》、《孔乙己》、《故乡》、《明天》等逐一编绘,出版了《丰子恺鲁迅小说》连环画,他希望能这些连环画能成为鲁迅先生的扩音器,将其中的真知灼见传达给更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

▲丰子恺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

虽然二人的风格南辕北辙,鲁迅的散文严峻、犀利、泼辣,丰子恺的画作清丽、含蓄、恬淡,但他们都运用手中的笔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假丑恶,歌颂人间的真善美,也许正是这样,两人“珠联璧合”所创作出的连环画才能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但随着鲁迅的逝世和新中国四人帮的迫害,这本《丰子恺鲁迅小说》连环画也成为了绝版。

王叔晖

王叔晖有中国工笔仕女第一人的美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一定或多或少都看过她画的画。

王叔晖极擅长刻画古代仕女,她笔下的人物飘逸、潇洒又似有万般缱绻,成为后来许多影视剧古典形象的模板。

年,王叔晖所作的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年重印本发行,总量超10万册,至今仍是许多收藏者难觅的珍品。之后她又连续创作了《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杨门女将》等一系列以女性为主角的连环画。

▲年版《西厢记》内页

古代女子虽然是她钟爱的题材,但她并没有一味地仿古,而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女性故事来“借古喻今”。不管是崔莺莺对爱情的执着,林黛玉风华绝代的才情,还是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乃至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等,都极大鼓舞了当时正迫不及待求思想解放的女性。

虽然连环画依然不受主流艺术形式的认可,但王叔晖在创作连环画时却十分讲究,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画《孔雀东南飞》时,仅收集资料就用了两个多月,画上的服装、道具、发饰,都有实物根据。

年,王叔晖为了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又创作了幅白描本连环画《西厢记》,但可惜的是这部作品在年因为被冠以“毒草”之名而被大范围销毁,现仅只存10幅,藏于中国美术馆。

贺友直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连环画受到追捧的大环境中,也成就了很多“中国限定”的连环画家,贺友直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贺友直从来没有在正规学校学过画画,只是凭借着兴趣一直私下坚持。直到年上海解放不久,他因为生计开始画连环画,这才得已将爱好变为真正的事业。

但任谁也想不到,这个在当时连美术学校都进不去的学生会在后来成为中国连环画的领军人物。

▲贺友直作品《田间小憩》

贺友直的画有很鲜明的特点,他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成为了极能引起共鸣的蔚为大观。他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堪称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杰作。《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等作品一经出版就风靡全国。

▲《山乡巨变》、《李双双》

贺友直被称为“连环画的天才”,因为他是当时少有很擅长用图像来说故事的画家。例如,他在画《李双双》时,其中有个细节是喜旺跟双双闹别扭,后来喜旺知错回家,双双对他说,“家是不会开除你的。”起初,他打算画双双冲喜旺招手,但觉得这样处理太“摊板”(差劲),于是用一串钥匙表示家,画李双双把钥匙勾在女儿小指头上递给喜旺,画面立马生动起来了。

贺友直对图画语言的在意和描绘像极了今天流行的绘本,这在当时的环境里是极其难得的。在探求画画的道路上,贺友直一直倾尽全力又十分清醒。他曾说对于类似他这样画画的人来说,毕生追求从来都不是为了钱,也因此当连环画名作手稿在市场上拍卖价格到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时候,老先生在生前就将自己家中收藏的全部手稿捐给了上海美术馆。

柯明

柯明老师是新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画家。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可以试着回忆一下那部誉满天下的动画片《天书奇谭》,其中的人物造型就出自柯明之手。

与“正统”文人的传统绘画语言不同,柯明的画中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气息,浓淡相宜的墨色与重彩,满纸喜气的画风让人一眼就可辨认出。但是在那个年代,民间艺术并不“高级”,因而很多业内人士不把柯明列为主流,但是关心过中国民间艺术的人才知道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瑰宝。

▲福娃系列

柯明极擅长将中国民间艺术揉进各种绘画作品中,前面提到的《天书奇谭》,虽然看起来好像比较简单,但实际也是“老玩意儿”的大集合:木板年画、门神、版画、玩具和泥娃娃,所以人物造型会让人感觉十分亲近。再比如这本《红军桥》连环画,人物形象借鉴了中国民间皮影,轮廓大胆采用剪纸和木刻的手法,这在当时的“小画”中十分少见,就好比别人都在写小楷,他一来就写了大字,可以说是这小小的《红军桥》奠定了后来柯明的艺术形式。

▲《红军桥》柯明连环画年

九十年代,柯明在台湾出版了连环画《金瓜儿银豆儿》,依旧是满满的中国味道,彩色剪纸、年画和戏曲融合得巧妙又自然,寥寥几笔,就将金瓜儿银豆儿的气愤、恶霸的得意洋洋描绘得入木三分。但是可惜的是,在时代的选择之下,这本连环画也成为了绝版。

年7月,柯明在美国匹兹堡逝世,消息传到国内,有人评论说,中国的连环画也随着柯明先生的逝去彻底成为了历史。

连环画这种形在如今的中国几乎已经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在中国的绘画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因时代而起也因时代而亡,也许在年代,没有人想过,那时风靡的小人书会成为真正的绝唱。

虽然很多喜欢连环画的人都对它的没落感到意难平,而真正沉浸在其中的画家都难得的保持着清醒。20世纪后,贺友直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连环画的样式落后了?我不敢说。勿抱住连环画上图下文的老形式,一定要有新的改变,要想出新的形式,开辟出新的路,我意识到绘本未来是条全新的路。”

那时很多人质疑,画连环画惯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好的绘本?西方的绘本又怎么能讲出中国情感?

我想现如今,那些从连环画的时代而来的老一辈画家如张世明、蔡皋、朱成梁等,在环境急剧变化,新文化兴起的时代浪潮中,已然用自己笔下的“中国味道“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张世明绘本《给孩子讲的聊斋故事》内页

▲蔡皋绘本《桃花源的故事》内页

▲朱成梁绘本《别让太阳掉下来》内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