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人生赋新篇康诗纬半个世纪的手账

翁飞

五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收到康诗纬先生快递寄来一包邮件,打开一看,是他最近出版的大作、一本装帧精美的《半个世纪的手账》,并附上他写在宣纸上的亲笔便函,他在函中先是向我致意:“请先生不吝赐教。”又在函末殷殷寄语:“先生学识了得,请多提意见。”拜读之下,不胜惶恐。

以年龄论,诗纬先生长我11岁,是为前辈;以专业论,诗纬先生曾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以国家一级摄影师、著名书画家的身份,双栖摄影、书画两界,其成就岂是我等后学能望其项背?平时虽有交往,也多在一些文化沙龙或学术座谈场合上,略作交谈,寥寥数语而已。

今见先生来函,言简意深。我想其中缘由,自然看上我的专业,是做历史研究,而他这本《半个世纪的手账》,内容分为“岁月留痕”“西行漫记”“交往名家”“热土记忆”四大版块,一块块读下来,实实在在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读物。于是我不由自主萌生了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我想:这也就是诗纬先生对我的期许吧。

手账,在日本最为流行,日语的写法为てちょう,意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日本辞典给出的定义:手账是经常带在身边,记载心想、要做、怕忘的各种事情的小型记事本。在日本,大部分人都会随身带着一个被称为“手账”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翻看,或者在上面记些什么。但是如果说手账就源于日本,则就大谬不然了。

在西方文化史上,手账的鼻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曾提出过有名的“富兰克林十三条道德表”。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对于提出此道德表的动机做了以下说明:“我希望任何时候,不犯任何错误地生活;我想克服天性、习惯或伙伴可以给我造成的一切缺点。关于这十三条道德准则,富兰克林在手账上制作了核对栏——井字表来记录每日是否实行。纵行是各德行,横行是按星期分配的七栏。每天在实践中发现哪项美德方面一有过错,就在相应的竖栏中画上一个小黑点。通过从多方面的要点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富兰克林按照当时的价值观,追求着道德的向上和自身的成长。因此,他可能是有记载的通过记录来管理时间和养成习惯的第一人。

富兰克林的手账——十三条道德表

年,富兰克林把他设计出了一种带有谏言语录的计划型日记本,叫《穷查理年鉴》并出版,成为当时宾夕法尼亚州的现象级产品,几乎人手一册,连续出版了25年,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说明富兰克林作为手账的鼻祖之一,是实至名归。(图为:《穷查理年鉴》)

年,日本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随同幕府派遣的访欧使节团出海考察,经过法国巴黎时,买下了一本手账,并将它带回国内使用,这就是《西航日记》。当时,欧洲普遍有以手账记事的习惯。这本西航手账并不起眼,素色的封面,没有复杂的时间轴,所有记事都基于空白内页,要靠人脑来整理,但它的出现,却让各种类似的舶来品开始在日本流通。年福泽谕吉根据他在这部手账日记中的记录,出版了他的维新思想开山之作《西洋事情》(せいようじじょう),发行量达40万册,风靡全国。日本是个好学的民族,福泽谕吉的无心之举,将手账文化带到了日本,为日本国手账流行打开了新篇章。

再从另外一支源流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其实,古代中国人早就有记手账的习惯,称作“手簿”。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明清时期雄踞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契约文书中,就可以找到这一类“手簿”亦即“手账”的原型。比如我在安徽大学一位研究徽学的博士后董乾坤的论文《徽州民间账簿及其产生的社会机制——以“胡廷卿账簿”为例》中,就发现,他用来举例的《胡廷卿账簿》,“既记账又记事,从形制和内容上考察,虽有传统商业账簿的一些特点,但并非商业账簿,而是属于广义的“排日账”范畴。”而所谓“排日账”,其记事涵盖十分广泛:天气、习俗、沽茶、宗教信仰、科举、分家等等无不涉及。正是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胡廷卿及其生活于其中的徽州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董乾坤论文载《安徽大学学报》年第6期)。我认为,这一类以记事为主,兼有记账,与日记相类的“手簿”,应该就是当时的“手账”。熟悉中日交流史的同仁都知道,徽商在向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极大。因此这一类徽商“手簿”,也应该是传入日本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后,日本人把这一中国传统册簿冠以“手账”之称,并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流行的“手账”文化。

在我的视野中,从日本回流,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手账”热,主要是在白领“小资”群体风靡流行。用一位24岁的无锡“手账达人”周晨蕾的话说,她记手账纯属自娱自乐,想到什么写什么,平均两三天记一次,主要浓缩日常生活。在她看来,被手账“整理”过的生活是一种极佳的状态,需要的东西和信息随时都能找得到,多年后再来翻看很是直观,更有滋味。而且,记手账往往要配置“周边产品”,比如可做标记的印花胶带、记录完成情况的专用印章、起分类作用的万事贴、固定照片的角贴、各种书写工具……;这纯粹是一种90后、00后的“小资”手工艺制作的流水账。当然,日久弥香,也会让手账的主人保留一段对以往似水年华、芳华岁月的记忆。

但已年过七旬的康诗纬先生,居然也对制作“手账”乐此不倦,除了童心未眠、和对新鲜事物敏锐的领悟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摄影记者兼绘画达人的情怀,自觉担负起:记录——是一代人的使命。正是带着这样一份使命感去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穿透力,达到了“在岁月的时空中自由穿行(陆静波为本书作序的标题)”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注意到,诗纬先生在他这本《半个世纪的手账》主标题下,又加了一个副标题“康诗纬后客体绘画”。什么叫“后客体(Past-object)”呢?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即便是现在的搜索引擎上也找不到这个词条。据诗纬先生解释,年他在美国华盛顿、菲尼克斯先后举办画展的时候,翻阅了大量西方美术史文献,对其中阐述的Past-object绘画艺术产生了兴趣,在译著中把它翻译成“后客体艺术”,由此产生灵感,萌发出用“后客体艺术”创作新作品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根据他的理解:“Past”是过去、往事、过去的、结束的意思;“Object”是物体、对象、客体、客观的意思。他认为:“‘后客体艺术’是指在创造的过程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个性,将创作者的意识作为一种对原客体的再造融入作品中,实际上是倡导一种超写实主义。”

于是,接下来的20多年间,他将自己保存下来的50多年的单据、票证、文件和照片,有选择的贴在水彩纸上,穿插着画些什么,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造型自在、画法率真的画作,既不现代也不传统,说它是绘画作品,不如说是作者的一种观念表达。而当这些贴上各种凭证的一篇篇画作,把它们按年代顺序排列,奇迹出现了,就如同一条时间与空间拧成的线条,钩沉出个人经历和事件记忆的岁月画册。在这本岁月画册里,凝结着作者半个世纪的阅历、艺术的见解、时代的背影、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这些兴之所至、“看似无心却有心”的画作,实际上正如作者自喻,是“时间坐标上的绘画(康诗纬自序标题)”。它借用了“手账”的形式,注入进“后客体”的创作灵感,而成为绘画作品大家族中别具一格的新成员。对这位77岁的老人来说,真可谓是“沧桑人生赋新篇”。

其实,支撑这部《半个世纪的手帐》的,还有他从年到年该书出版,整整56年本日记。年,康诗纬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也就是说,从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就有意识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履痕。人类的记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记是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这本延绵不断的日记,加上他收藏和保存的各种票证图片,就成为他进行《手账》创作最丰厚的素材库。

下面,试举几例,请看他是怎么建立自己的“时间坐标绘画”的。

上面这一幅,是“岁月留痕”的第一幅,也是全书的开篇。作者给出的标题是“大草棚和雪花菜”,画面上黏贴的实物两件:右面是一份安徽艺术学院-学年第二学期成绩通知书,主人即是美术系(科)一年级学生康诗纬;左下角是一张课堂授课的照片。借以勾起记忆的绘画三件:(1)大草棚;(2)雪花菜;(3)艺术学院水炉房(油画年)。作者亲笔文字说明:“年那年,我考入安徽艺术学校,半年后改为艺术学院。那时的礼堂是一个大草棚子,就早餐的菜叫‘雪花菜’,就是豆腐渣,还有‘青方’即臭豆腐乳。王碧梧老师带我们素描课,我有意留了一张当时的成绩单和上课的照片。我们的系主任是童雪鸿,成绩单是他填写的。”(在此幅画作左侧的另页,作者对照片上的人物又补充说明:“陆敏荪和王碧梧都是颜文樑的高足,童雪鸿是当时著名的中国画画家,陆敏荪教授上透视课,童雪鸿教我们中国画和书法课和线装书的装订技法。付景和是班主任及主课老师。当年考艺术学校的原因是入学后所有的费用全免。”)作者在这里将实物(物证)、绘画、简练精确的文字说明,三者有机的结合,立体地勾勒出当年艺术学院学习和生活场景,让任何读者都能一目了然;更能让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忆。

再来看下面这一幅,作者给出标题:“当编辑的第一件事”。

这幅版面上,有主背景照片一幅:《安徽画报》年创刊号,实物三件:(1)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发行局信封一角;(2)借款凭证(购摄影器材);(3)康诗纬记者证。绘画一件:当时使用的照相机(凭记忆画出)。文字说明:“年。我调任安徽画报社记者,因人手少,又兼美术编辑。安徽画报刊名原设想由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请毛泽东题写。据传,毛主席说,我已经给安徽题过字了。为此,领导要我把‘安徽大学’的安徽两字和《人民画报》的画报两字合拼在一起做刊名。”细心的作者,在“借款凭证”下面,还注明了借款核准人是第一任社长祁超。并在版面右上角,将“安徽”与“画报”两处毛泽东手迹的拼接图片加以示意。于此,《安徽画报》创刊的场景,历历在目。

再来看第三幅:《新人画展》

此幅版面上,实物(物证)三件;(1)《安徽文化报》关于《新人画展》作品选的报道;(2)《新人画展》作品目录;(3)著名画家韩美林指导青年画家的照片。绘画两件:(1)《新人画展》场景(凭记忆画出的包公祠速写);(2)康诗纬本人参展作品:《罗马石刻》80年12月。文字说明:年,文艺的春天到了,安徽的一批青年画家鼓动我参与组织《新人画展》,得到了当时省美协周昭坎先生的支持,并请韩美林为我们作指导。展览在包公祠两侧的厢房里举办,展出了许多十分前卫的作品,共有十六位青年画家(参展画家有陆国源、杨重光、陆静波、徐公才、庄威、凌徽涛、孙名纪等人)参展,如今,他们都已功成名就了。

文艺的春天,安徽画坛新人的参与,堪称一件盛事。至今安徽书画界新人辈出,在全国画坛独领风骚。这件事,恐怕就是开风气之先了。

第四幅:万里欣赏韩美林的书法

康诗纬一生交游广阔,有很多文艺界尖端人物,韩美林先生即是他交往半个世纪以上的挚友。在这幅画面上,他选取了当时作为摄影记者拍下的“万里欣赏韩美林书法”,这样一幅照片作为主题,配以韩美林生肖画代表作《百鸡图》作为背景陪衬,加以文字说明:“年韩美林出版了《百鸡图》画册,不久安徽书画院成立,他被任命为院长。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治出席了成立大会,当场有许多画家作画祝贺。韩美林做书法表演,万里摇着蒲扇在一旁欣赏他写的大篆体‘光明磊落’条幅,并作了有关介绍。”当时的领导同志与艺术家的打成一片、平等相待的亲密交往,韩美林这位老友的艺术造诣,情景交融,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五幅:雨打荷叶

这是作者“西行漫记”版块33幅作品中的一幅,我认为也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交流旨趣的一幅。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作者多次出国,90年代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及马里兰州、德国柏林、澳大利亚悉尼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年又与德国画家在上海“德国文化中心”举办联展。往返穿梭于欧、美、大洋洲,用艺术的画笔串联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本版画面,作者采用了两幅报刊报道,一幅德文、一幅中文,中文报道标题是“康诗纬在德施善”,内容生动风趣。同时作者又贴上两幅画:一幅是赠送给画展举办地德国维尔特市政府的中国画“荷塘情趣”,一幅是凭记忆画出的维尔特市市政厅的速写。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题材,也是中国文人抒发高雅志趣的典型对象。北宋大儒周敦颐有著名的《爱莲说》,独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尤爱咏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荷花,在诗人的笔下顾盼生辉。

那么,在画家的笔下又是如何呢?诗纬先生在题头“雨打荷叶”下面,有一段生动而又形象的文字说明:“我对德国朋友说:中国画无法表演,只能做个示范。在作画前我静默了三分钟,全场雅雀无声,我把清水滴在宣纸上,发出了声响,随后画了‘荷塘清趣图’。在旁边观看的一位德国老画家问:康先生,水滴在纸上是什么意思?我反问:您听见声音了吗?他说听见了。我解释说,这就是雨打荷叶。全场响起了掌声。因为德国人崇尚行为艺术。所有的人都听懂了。”这幅画和康先生的这段解释,也让我们都看懂了:艺术不分国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康诗纬先生是学绘画出身,作为一名画家,他认为除了技法层面的问题,绘画者本人,对所画内容的理解。人物,景物,景物,事件,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面对的是客观世界,真实还原是摄影艺术遵循的规律之一。但是尽管反映的是真实客观世界,然而在创作的时候,对角度,光线,构图,等等条件的主动改变,会带来作品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他借助“后客体”的艺术理念,力图在摄影和绘画的结合中创造出一种新模式、新作品。正像他的好友、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先生所说:“诗纬的这种新探索、新尝试,得益于他丰厚的生活底蕴,也得益于他多方面的艺术悟性,更得益于他旺盛的创造意识。”他认为,康诗纬的这部作品,可以用“真”、“情”、“味”三个字来概括,“为当代艺术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文本、新的审美方向。”如果回到“手账艺术”本身来考量,一部成功的手账书需要具备两大鲜明的特色:一是要有独具个性的主题;二是要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两条,康诗纬先生都十分出色的做到了。

的确,也正如他的同行好友陆静波先生在序言中评价的:“老康这一幅幅小品式绘画,更像是故事,或是剧本,通过情景的再现,还原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所有那些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来衡量的真实存在,都在老康的作品中得到强调和放大,不仅是老康个人对往事的记忆,也凝聚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最后这一句,特别引发我的共鸣。在诗纬先生的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人和他所处时代的变迁,一个人和他所生活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变化、一个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中认知、传播的胸怀。

胸怀、情怀、再加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这就是康诗纬创作的不竭动力。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他人生履历的真实写照,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在由衷的感佩、并赞叹诗纬先生“沧桑人生赋新篇”的同时,我更加感受到了这部作品“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匠心意境。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合肥市,正在快速进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它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品格,需要涌现出一大批引领城市风尚的文化大师。康诗纬先生,以他的作品和实践,当之无愧的是这一行列的先驱者。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